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疏导?

作者:admin人气:0更新:2025-10-11 16:05:16

  

  作者:李子勋

  来源:李子勋( ID:lizhixunlaoshi)

01

亲密关系永远比你说的话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

  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

  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

  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条隐蔽的信息链,虽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

  比如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在和老板汇报相应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是在期待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

  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重要。

  

02

不要强烈的在乎细节对错

  很多父母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但事实上,一味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这样的观念: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否则孩子长大之后会非常痛苦。

  他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他在大脑里面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

  他不会尊重少数人以及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文化对人内心的构建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上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对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总用对错来分析。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妈妈认为你同样是可爱的”,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03

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是强大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

  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孩子相信他们。

  其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还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

  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

  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

  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是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04

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只有父母认为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

  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肯定会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父母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代替承担的倾向,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听话的孩子。

  如果他长大以后很多体验都没有尝试到,有一些该犯的错误没有犯过,也没有经历过挫败,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说得对,但无意识中还要做一些看起来有点儿不对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他就像养分一样。

  比如说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师罚站,孩子就会印象深刻,知道这事后面有一个秩序,要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经验很重要。

  

05

孩子的沉默不是对抗

  其实父母更多的是表达态度。这个态度如果很鲜明、简洁,比如“我认为你不该这样做”,就会产生矛盾。

  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

  如果总是需要孩子说“是”,就有点过于依赖孩子,说明父母内心的安全感、稳定感、和谐很大一部分都希望从孩子态度里获得,应该说这样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实际上,家庭里面的争吵总是双方都不认输才会发生,只要有一个认输,争吵就不会继续。

  比如打架,两个人都要打才行。

  下棋,两个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双方厮杀就越激烈。

  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厮杀都无法进行。家庭里也是这样,必须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结束矛盾冲突。

  孩子并不处于权威的位置。

  如果建议爸爸妈妈沉默,孩子的位置就显得太高了,所以建议孩子要沉默。

  沉默就是一个态度,比如“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今天的争论到此结束”。

  父母也应该懂这个意义:孩子不想讨论事情了,只是愿意听、听完就完了,那就要学会把嘴闭上。

  如果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的沉默是对抗,就恼羞成怒,那是父母的问题。

  父母需要马上得到结果,代表了一种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们自认为特别权威,不应该被冒犯。

  所以我想说,良好的关系是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空间,但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作者简介:李子勋,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多家机构特约心理讲师。著有多本关于婚姻情感、亲子教育心理名作。

  

2017.9.7

  王东华教授《发现母亲》签名珍藏本限量发售

  

  《发现母亲》介绍:

本书是王东华教授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他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发现母亲》自出版以来,至今,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这是一群朋友们参加了有关母亲教育的活动后,纷纷在书上签名、赠言,以作收藏纪念。

这就是王东华教授亲笔签名的珍藏限量版样本

  

  出版社编辑推荐语:

本书作者于2009~2010年度曾在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市作为交换生学习一年。她从一个赴美交换生的视角,记述了对当地风土人情以及美国社会微观缩影一角的观察和思考。书稿行文流畅,思路清晰,体现了作者较好的文学素养,生动揭示了“90后”一代的风貌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内容提要:

  一个17岁的中国女学生,独自从北京来到美国小城市得梅因交流一年 。在这一年中,经历了严格的基督教学校和开放的美国顶尖高中的教育, 获得了不少对于美国中学教育的体验与认识。书中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的所 见所闻所感,风格清新,语言犀利,体现了当今中国青年学生的思考风格 与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王逅逅,1992年生,2009-2010年,在美国爱荷华州交流一年。在这一年中,她就读于基督教学校Iowa Christian Academy,后来又到该州最好的中学Central Academy选课。热爱写作,曾获全国春蕾杯作文比赛一等奖。热爱音乐,喜欢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的感觉。

售价:100元/套 包邮

包含:《发现母亲》图文签名本(上下册) 1套

王逅逅《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本

如有需要,敬请联系:

安娜老师

电 话:010-63980359

15801056575

2017年9月8日

关于我们

  

  

  备注

  ●●●母亲教育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发现母亲文库》主编。其研究母亲及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发现母亲》《新大学人》,上世纪末一经推出,即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推出的原创书籍近百种,累计发行近千万册。

标签:叛逆期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育

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